下乡小分队:人文学院小分队
带队教师:耿朔 蔡敏
下乡地点:河南洛阳
探寻麦地里的北宋皇陵
荥阳官庄遗址考古发掘现场
今年人文学院下乡的学生主体是大三年级,五十来个同学们分为山西、河北、河南三条线,每条线由两位老师带队,黄小峰老师戏称为“恒山派”、“邯郸派”和“嵩山派”。我和蔡敏老师当了一回“嵩山派”的掌门人,具体路线是从郑州开始,经巩义、偃师,直到洛阳,基本行走黄河、洛水与嵩山之间。这条线乍一听或许平淡,没有什么奇远之境,但河洛大地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,是数千年里中国政治版图的心脏地带,各个历史时期物质遗存的数量之多、质量之精,放眼全国也首屈一指,大概可算是一桌美味、经典的家常菜。
人文学院是从原美术史系发展来的,在保持美术史学科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,我们的教学内容已经逐步扩大到人文学科各个领域,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,而走进历史现场、参与实践环节,正是人文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。我们设计这样的路线,就是考虑到河洛之间可看的东西类型很丰富,足以激发同学们不同的兴趣点。接近一周的考察中,我们参访的对象包括古遗址、古墓葬、古建筑、石窟寺、古关隘、书画作品、石刻碑志等等,当然还有很好的博物馆。行前,同学们分小组认真准备了相关资料,并做了报告。
走进历史的现。唤隹梢曰袢∩砹倨渚持,而且能够生动理解历史发生的前因后果。4月26日我们到访偃师境内的《升仙太子之碑》,很多人应该都见过这块著名唐碑的拓片,并不陌生,但只有登上缑山,昂首伸脖,才能对石碑的体量有直观的感受。启发学生在考察中怎样提出有效的问题并尝试给出回答,是下乡实践的重要目标。我在碑前提醒大家要“东张西望”,雄峙东方的是嵩岳群峰,往北隐约可见的小土包是唐恭陵,应该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中去分析武后触何景?生何情?又为何会在七十六岁高龄为一位传说的太子赋下长文?
行走在汉魏洛阳城遗址
汉魏洛阳城阊阖门遗址前合影
4月27日的重头戏是参观汉魏洛阳故城。这学期我开了一个读书班,带着感兴趣的本科生研读《洛阳伽蓝记》,考察队伍中有一半同学参加了这个班。大家带着读书产生的印象,也带着不同的疑问,走进掩藏于麦田之中的洛阳城遗址。当我们来到永宁寺塔基遗址前,我临时起意,让大家一起朗读《洛阳伽蓝记》开篇关于永宁寺的记载。同学们说,思绪一下就飞回了一千五百年前,追忆那时洛阳的繁盛,在头脑里复原永宁寺塔曾经的雄姿,再回去读书上的文字,就对北魏的盛与衰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走向永宁寺塔基遗址
在千唐志斋观摩唐代书法名家李邕墓志
考察北宋皇陵
无论美术史还是文化遗产研究,都要涉及大量考古出土品,人文学院开设有《考古学概论》、《美术考古研究》、《汉唐视觉文化研究》等相关课程,尤其美术考古方向已形成明显特色,在国内居领先地位。考古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,如我近年来承担大一《考古学概论》课程,一直希望能带同学们走进考古现。淙,更要知其所以然,要掌握知识的生产过程。
这次下乡实现了这个愿望。4月25日,我们先参观了郑州大学考古学系设在荥阳市古荥镇的文物基地,同学们第一次走进了考古库房,在郑大郜向平老师的指导下,零距离观摩了新鲜出土的各类陶器、铁器、陶范等文物,了解到考古发掘的室内整理过程,这种感受,和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看文物完全不同。接着,郜老师又带大家去了荥阳官庄遗址考古发掘工地,不仅给同学们详细讲解考古发掘的操作规程,比如怎样辨认不同的文化层,而且允许同学们下到探方里,指导他们拿起手铲,亲自动手做发掘。虽然这只是浅尝辄止的体验,但看得出每个同学都全身心投入其间,积极发问,争先上手。
考察新函谷关
我们走出校园,重返现。潭桃恢苣,从孕育“最早的中国”二里头遗址,到参与奠定新中国工业基础的洛阳涧西工业遗产区,穿越近四千年的时光,夹杂着现实和历史,在天地山川与断壁残垣之间,重构河洛大地的往昔,也在重组自己的旧识与新知。
在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驻地合影
人文学院 耿朔/文图
宣传部 何逸凡/编
2019年5月4日